
我们知道土地出让收入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0%,它太重要了。
地方财政有一种矛盾,财权小,事权大,税收地方分50%,事权支出的占比超过了80%,钱总是不够花,于是,土地出让金这一块给了地方,那么,哪个城市牛,大多是牛在房地产,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支出的占比超过了100%; 这意味着一旦失去土地出让金的支持,财政将入不敷出。
当然,现实的情况还要奇葩。
2021年是土地出让金的天花板,高达87051万亿元; 就这,当年全国各地方财政,只有上海有财政盈余,其余城市全体入不敷出,那么,再看2024年,土地出让收入48699亿元,比之2021年下降了44%,不难想象,地方财政缺口有多大,这就是为什么2024年九月后会加发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。

今年又是什么情况?
2025年1-5月,土地出让收入1.13万亿,同比下降11.9%,按这个节奏年底应该是27074亿元,与2021年比较,下降接近70%。地方财政至少要有6万亿缺口。
这个巨大的缺口怎么补?
北大姚洋说唯一办法是征收房地税,城镇住房总市值约300万亿,按国际一般水平,直接征收的对象约100万亿市值,平均税率不到1%,算下来不到1万亿,这个量级相比土地出让收入太小,撑不起地方财政的天,而且,房地产税是一把双刃剑,很可能税没征多少,楼市崩了。

可不可以暴力加征富人的房地产税?
这种可能性不大,而且也没多大用,说它可能性不大,因为政策最大的期待不是刚需,是富人,再给政策,穷人一辈子也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,2021之所以是销量的天花板。约18亿平方米,因为有金融属性,其中50%是富人的投资型消费; 其后销量腰斩,部分地可以解释为富人看不到预期退出了,如果暴力征收富人的房地产税,富人除了抛售还是抛售,楼市彻底失去了预期。为什么又说征了也没多大用,因为富人按国际上限3%征收,十分有限,中国真正的高净值家庭206万户,平均套数也只有2.7套,顶多是个开胃菜。

任泽平的说法是要靠他吹了多年的新能源,从行业权重的角度看,要替代房地产至少也是二十年后的事了,财政说我明天就要发工资,何况,新能源也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,是要出清,而不是扩张。不仅新能源,任何行业在二十年内都替代不了。
还有招吗?
其实还有一条路,而且是最优选,只是做不到。
这就是直接削减财政行政性管理开支,将占比从总开支的26.5%(也有说是40%)左右,降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一般水平10-15%。德国是2.7%,印度是6.3%,美国是9.9%,俄罗斯是7.6%。
这个量级足以补掉土地出让金的缺口。
